近期,有关家电企业能效标识掺水分的报道频频诉诸报端,技术参数虚标这一家电行业的顽疾被重新拉入公众视野。 去年年底,上海、山西、山东等地的监督部门和行业协会先后对多家涉嫌虚标能效的家电厂商和产品进行了曝光,其中不乏明星企业。此后,一则某著名家电集团董事长炮轰白电行业虚标严重、“烂透”的新闻更让业内哗然。该消息虽稍后被证实与事实有出入,但家电行业技术参数的虚标确实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整治已刻不容缓。 不仅是能效标识,噪音、冷冻能力、耗电量,甚至去除异味、消灭病菌等功能的承诺都可能造假;不止是白电,黑电产品标识同样可以穿上一件“马甲”:标的是42英寸,实际却达不到。有业内人士指出,类似情况比比皆是,这已经成为家电行业的潜规则。 既是潜规则,说明企业已经私下认可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明知故犯,缘何?一者高额利润的诱惑。以空调为例,能效标识为一级的高效节能空调与相同匹数的低能效产品相比,价格可能高出数百元或更多。而此前国家实施的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对节能空调的补贴额可占到产品最终售价的10%。二者监管力度偏弱甚至缺位。如能效标识制度是采取“生产者或进口商自我声明、备案,政府有关部门加强监督管理”的运行模式,因此,能效标识制度事实上是企业的一种自检。在我国市场诚信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这种“君子协定”反而给部分不良企业提供了可乘之机。 相对于丰厚的回报,企业的违规代价却显得微不足道。修订后的《能效标识管理办法》规定,如果企业以虚标能效牟取暴利,受到的处罚最高罚款10万元。新的《节约能源法》对类似行为的最高处罚也只有罚款10万元。通过虚标,既能获得财政补贴,还可以赚取消费者的信任,且利润高、风险低,不良企业怎能不“怦然心动”。而其造成的后果却是消费者利益受损,坚守诚信的企业少了卖点,失去了市场。 断绝企业造假的欲望与冲动,必须多管齐下。首先是完善和健全监管体制、机制及手段,加大市场监督抽查力度,特别要加强后期的监督管理。监管机构也应加强协调,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监控,消除监管的空白点。其次,必须对造假行为下猛药,不仅要大幅提高罚款额度,还可以考虑涉假产品全部召回,甚至禁止其上市销售等。而企业也应加强自律,对产品进行负责任的把控。如此,才能斩断虚标赖以滋生的根茎,避免家电行业陷入“讲假话比讲真话还滋润”的窘境。 (责任编辑:admin) |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三农专题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传媒广告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三农专题网 snhnzt.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6 15311203816 010-56212739 15311203807 010-53387132
监督电话:1326973820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