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就业难,一边是从东部沿海到中部逐渐蔓延的“招工难”。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用工荒”现象,引起正在此间出席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高度关注。 “用工荒”蔓延 “就业难”依旧 “为解决‘用工荒’,有的企业甚至不惜触犯法规,过年前扣住工人的工资不发作为押金,年后回来再发。”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丹江口市茅腊坪村农民辛喜玉直言。 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对“用工荒”体会尤深。“过去只招年轻女工,还任我们选,现在年龄放宽到45岁,男女不限,还是很难招。”广东东莞添迪电子五金实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李鹏远说。 长三角的绍兴市从2005年前后就开始出现“用工荒”现象。“每年春节前后用工最紧张,最大缺工在15万人左右。”绍兴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王新宝说。 甚至传统的劳务输出地也出现了“用工荒”。《2011年安徽省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分析报告》显示,安徽当年累计发布企业岗位信息211万多个,进场求职人数不足172万人,用工缺口接近40万。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的就业压力正在不断增大。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透露,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3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59亿人,比上年增加528万人。按照测算,“十二五”期间,每年城镇需要安排的劳动力在2500万左右,而每年城镇能够安排的劳动力大约是1200万,中国的就业市场仍然是供大于求。 面对这种局面,代表委员“把脉”认为,“用工荒”实际上是某些区域、某些工种和某些行业出现用工短缺,并非总体上的短缺,而是结构性的短缺。 “主要是在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大中城市的低端产业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说。以安徽为例,劳动力缺口主要出现在餐饮服务员、纺织与缝纫普工、一线操作工、饭店旅游娱乐业服务员等行业。 全国人大代表、周口科技职业学院院长李海燕说,“用工荒”期间最缺的是技术工种的人才,很多企业即使拿出具有吸引力的薪酬也很难招到。 工资、社保不“给力” 农民工“逃离”北上广 代表委员们认为,沿海地区的“用工荒”是很多新生代农民工用脚投票的结果,他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要挣钱,还希望能够融入当地,恰恰是融入难,成为他们回归内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缓解“用工荒”,沿海企业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加薪,不过,仅靠加薪无法让农民工融入当地。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全顺人力资源开发公司董事长张全收认为,农民工的医疗、养老等后顾之忧,数量庞大的随迁子女入学难,难以享受廉租房、公租房等,都限制了农民工融入当地生活。“而这却是很难越过的一道坎。” “比如,深圳养老保险需交15年以上才能享受养老待遇,事实上很多外来务工人员不可能在一个地方打工15年,而社保转移又非常困难,有95%的外来务工人员离开深圳时选择退保,而退的仅仅是个人所缴的部分,对外来务工人员来说,这就导致缴不缴社保没有多大区别。”张全收说。 另据统计,中国2.53亿农民工背后是超过1500万的随迁子女,虽然国家对此已有明确政策,但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质量、回原籍中考和高考等问题依然困扰这一庞大群体。 来自河南信阳的陈武义算了笔账:在北京,他夫妻俩一个月收入虽然有4000元左右,但每月除去租房、吃饭、购物、娱乐、交通等的花费,就所剩无几了。“还不如自己在老家附近做点事情划算,虽然挣得少点,但开销也少,条件也不差。” 张全收认为,沿海地区薪酬吸引力下降在于其性价比不高。“同样是每月2000元的工资,城市职工每天只需工作8小时,农民工每天不多加3个小时班,根本拿不到。” 留人更要留心 破解“用工荒”亟待“三升级” 破解“用工荒”,需要三方面形成合力。代表委员认为,企业要改变低端用工模式,实现产业升级;农民工自身要加强学习,提升技能水平;政府要加强农民工培训,“用心”破解阻碍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种种壁垒。 “企业要产业升级,农民工要技能升级,政府要福利保障升级。”张全收代表说。 “沿海低端制造业要想生存,要么转移,要么升级,否则就要被淘汰。”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人民政府经济顾问赵湘平说,“你非要在北京中关村开个服装厂,搞来料加工,贴牌生产,招工不难才是怪事!” 赵湘平说,企业要转变用人观念,过去短平快的低端用工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生代农民工的要求,企业需要有长期的用人规划,为农民工提供上升通道和培训机会,让农民工有归属感,这样才能做到留人留心。 (责任编辑:admin) |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三农专题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传媒广告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三农专题网 snhnzt.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6 15311203816 010-56212739 15311203807 010-53387132
监督电话:1326973820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