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何时会诞生“苹果那么优秀”的企业,这是一个需要时间来解答的命题 今年以来,苹果公司的股价继续走强,每股市值突破500美元,成为当今全球市值最大的企业。这一消息再度激发全球范围内众多企业“学习苹果、成为苹果”浪潮目标。 推动苹果公司在最近十多年时间内全球性崛起的成功基因到底是什么?在中国,这已经成为专业研究机构、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的热门话题。中山大学企业与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毛蕴诗认为,“苹果并不属于新兴战略性产业,但它是全球跨产业升级的典范。从产品的研发看苹果,跨越传统的制造、IT、文化创意、艺术等领域。从产品的使用功能看,苹果的Ipad跨越传统的通信、计算机应用,而延伸到文化、娱乐、传媒、金融、证券、艺术等领域”。 如此来看,苹果的成功,正是超越传统的思维观念和经营体系,通过构建“持续的、跨界别、跨产业”的复合式创新体系,不只是在销售一款产品,而是在传递一种文化理念、提供一种生活方式、提供一个强大平台。 根深蒂固的模仿瓶颈 当前,大多数的中国企业还停留在“制造一款产品”、“销售一个价格”市场开辟阶段,还有少数企业正在经历“从产品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市场转型阶段。苹果公司却早已步入“从产品设计、平台驱动、文化引领”市场引领阶段。 很多人认为,苹果在市场上成功的关键,是推出以“iPod、iPhone、iPad”为代表的一大批风靡全球用户的热销产品。同样的中国企业,在苹果上述产品上市后相继推出各种名目的phone手机、Pad平板电脑,价格比苹果的便宜、功能更丰富,却始终无法跻身主流市场,还陷入“山寨化”质疑声中。 两者的差异并非产品,也绝不是开创者与模仿者之间的实力差。实际上,在苹果上述产品推出之前,市场上已经有类似产品。核心原因正是,苹果的创新已经从产品力转移到需求力,围绕消费使用体验、舒适和方便,通过打造一套全新的“文化口味和休闲方式”,从而让目标消费群抛弃对价格的关注,转向对内容平台的青睐和品牌的信任。相比之下,中国企业的研发重点还集中在产品上,只看到价格策略可以满足消费需求,却无法提供满足消费者精神享受的产品。 现在来看,苹果的成功不是硬件制造的成功,也不是软件驱动的成功,而是文化驱动下的跨产业整合平台成功。在毛蕴诗看来,“苹果成功的同时,还创造了‘跨产业升级’的典型标杆。苹果通过立足全球范围内资源整合,实现对日本、韩国和中国的研发、制造资源整合”。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要建立跨产业升级的创新能力,关键是技术创新,实现在“多重技术领域、跨越多重应用领域”的产品研发创新。同时,必须要大胆创新,圈定重点行业与产业集群,通过打造一系列跨产业升级创新示范点,带动其它产业与企业的升级。 起步于“一穷二白”环境下的中国企业,多是依靠模仿和借鉴国外企业的经验、模式,甚至很多都采取“全盘照搬”策略。这虽然解决了我国企业在相关产业领域的布局,并占据市场一席之地。但从长远来看,这种缺乏只停留于模仿层面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制约我国企业在核心技术创造、高端创新突围等方面的重要瓶颈。 上一页12下一页 (责任编辑:admin) |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三农专题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传媒广告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三农专题网 snhnzt.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6 15311203816 010-56212739 15311203807 010-53387132
监督电话:1326973820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