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张全收来到佛山南海某制鞋厂,给他的派出员工传达两会精神。 梁文悦 摄 在韶关某日资电子企业内工作的全顺公司员工随着企业一起转型升级。 编者按 宏大主题,细节表现! 为迎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南方日报今起推出大型调查性报道《走读广东》,通过新闻调查与评论相结合的走读方式,深入全省各地,倾听百姓真实的生活感受。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用事实说话,突出细节、人物、故事,不说大话空话,只说实话真话,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中国命题,广东试验!我们亦试图通过总结五年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特点,展示其中的发展逻辑,并积极探索发展路径。转型升级、区域协调、社会管理、行政体制改革、共同富裕、环境治理等广东主题当仁不让地成为我们走读的核心议题。 走读广东,我们将继续尝试全媒体运作。综合运用微博、视频等形式,向读者展现一个更为立体的广东实践。相关网络专题网址为:www.nfdaily.cn,官方微博:@南方日报。我们将实时与读者开展互动,精彩内容呈现在报纸上。 走读广东,我们在路上。 总策划:杨兴锋 张东明 总指挥:王垂林 陈广腾 孙爱群 姜 晖 胡 键 统 筹:梅志清 田东江 张翼飞 执 行:胡念飞 周虎城 曾 强 再次见到张全收时,他刚从北京开完全国两会回来,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今年递交的一个提案是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很多务工青年在沿海打了多年工,走的时候养老保险转不走,这不坑人吗?” 他的建议是一人一本“一卡通”,走到哪里带到哪里,“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为什么就不能带走自己的养老保险?” 说到张全收,不少读者都不陌生,他是深圳全顺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带领着一万多名农民工在广东打工,被媒体称为“农民工司令”。 企业用工信息是最能敏感地反应转型升级状况的,张全收由此成为对广东转型升级最有感觉的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他感受到珠三角企业的发展风向一直在变,他的工人也随着这种变化而变,原来有七成工人被派到珠三角,三成在省外,如今,已经彻底倒过来,只有二成在广东,八成员工都去了省外。一场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故事正在真实上演。 由于广东转型升级等因素带来的影响,张全收计划把原来设在深圳的公司总部搬迁到河南郑州,一个离富士康河南公司很近的地方。 “司令”开会咬着馒头传达“两会”精神 3月23日,记者一大早赶到全顺公司位于东莞凤岗镇的培训基地时,张全收正用扩音器向几百名新来的工人传达两会精神。从国家大事、经济形势到个人琐事,张全收幽默的语言,不时逗得工人们哈哈大笑。 由于一直在北京开会,张全收已有近二十天没有来新员工培训基地,不少事情要他亲自处理,现场办公。“你们这两百人要去大连”、“你们三百人要去福州”,不到半个小时,他就安排好了几百名工人的去向。也有一些工人对去向不太满意,便直接问张全收能否换个地方。 “这些工人大部分都是从河南等地来到广东的,他们大部分都想留在东莞、深圳等地工作,但现实的情况是,随着转型升级,不少原来在东莞、深圳等地的企业已经转移到韶关、河源甚至外省。”张全收直言。 在这期间,他也在不停地接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业务电话,都是来问他要工人的,不过与往常不同的是,这些电话很少有来自广东的,尤其是东莞、深圳的,多数都是外省的。 “今天晚上我们还必须得赶到韶关,那里有一家日资高科技企业,也是从东莞转移过去的。他们用了我四百多工人,我也得去和工人们开开会,传达两会精神,稳定军心!” 张全收向记者透露,相比深圳、东莞,韶关相对偏远,虽然给了同样的工资,有一些工人并不是很想在韶关工作,所以他想抓紧过去鼓舞一下士气。 处理完手头的各种事情,出发去韶关时已是晚上七点多,忙得连饭都没有吃,驱车四个多小时后,记者随张全收赶到韶关乳源县,随便在路边摊档吃了几大碗米线,又找了宾馆睡一觉,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这家日资企业给全顺公司的员工开会。 这家原本在东莞生产高端产品的电子企业,转移了一部分到乳源县。但由于技术因素,工厂对工人的要求较高,在当地招不到足够的技术工人,只好向张全收要一批工人,保底工资为每月2300元,多的可以拿到近3000元。 24日早,张全收从工厂食堂抓了个馒头吃着就进了会场,惹得工人们哄堂大笑。其实,这就是张全收管理工人的诀窍,这一大笑,就拉近了老板和员工的关系。 面对几百名工人,张全收侃侃而谈他在北京开会的体会以及当前面临的政策和经济形势,并用河南话告诫大家,这家日本工厂条件不错,给的工资又高,大家一定要安心工作,来了就是赚钱的,要有信心。 昔日危机积压三千人“司令”变“旅长” 说到有信心,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张司令”并不是特别有信心。那个时候,企业订单锐减,用工人数也相应减少,2008年11月底,张全收让员工们提前回家过年。其实早在2007年底,他已感到了危机的寒意。 张全收还记得他当时告诉大家,“年后女孩子可以早些来,男孩子和年纪大的员工则等候通知。”不过,令他颇有感叹的是,刚过完年初三,不少人还是习惯性地回到了公司。 他看到的是员工们信任的眼神,“不着急,我们相信老板!” 大家都把找工作的希望寄托在他这位老板身上。张全收还真是着急了!为了安置越来越多的员工,张全收又租了一栋楼作宿舍。 “当时我手里至少积压了3000名工人。”张全收透露,当时他都不敢给工人们说还剩下这么多人。这么多张嘴要吃饭,每人每天还要支付40元底薪,一天的支出就是十几万元。 “当时我是成天晚上睡不着觉,愁眉苦脸,浑身不舒服又检查不出什么病来,后来医生给我诊断为忧郁症,你看我现在还两天吃一次药。” 有人劝张全收让这些农民工回家,但是许多人已经没有路费了,更主要的是,张全收不能把这些来投靠自己的老乡赶回去。 著名学者于建嵘与南方日报记者曾在2008年一起来看过他,见到老朋友,坚强的汉子都有些撑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花。 张全收用前几年赚的钱来应付开销,私底下他做了最坏的打算,也许自己奋斗多年的心血就要付诸东流了。 “农民工司令变旅长”,这是大多数媒体用以描述张全收困境的新闻标题。至今他还清楚地记得这样一个故事,当时张全收接到河源一家工厂的电话。电话那头说,即将退回的400名工人因饭卡没钱,没法吃饭了。张全收火了,吼着说:“×的,饭还是要吃的。我明天过去。”但第二天,张全收首先要赶到的是东莞石龙镇。那里有一家日资电机厂,用了他们900名农民工,厂方刚刚通知,要退回600人。 “我想着2008年初肯定是没有订单,但我想不管怎么危机,大家总还是要消费的,总还是需要产品的,所以我就养了3000人,我照样给这些人发工资。”张全收回想起当年还是觉得挺惊险,“好在我撑过了金融危机!” 直到2009年4月底,张全收兴奋地给记者打来电话报喜,现在农民工就业形势好转,他们公司已经出现工人短缺的情况,急需招进大量农民工。“我又重新当上农民工司令啦!” 至此,金融危机的影响慢慢散去,各厂家纷纷找张全收要人,张全收带着他的员工走出了危机。 一场危机让张全收意识到,并不是说企业越做大越好,而是越强越好,张全收决定就此转型。这两年全顺公司一直保持着14000人左右的规模不再扩大,与此同时,加大员工的培训力度,增强工人产业技能,如今工人们的保底工资拿到了每月2300元。 战略转移总部基地将从深圳迁往郑州 金融危机让张全收看到了太多的企业关门歇业,看到了太多的企业艰难度日,同时危机也让他看到,不少意识超前,提早转型升级的企业在危机中不仅没有关门,反而赢得更大发展机会。他的老朋友马总(应当事人要求,此处为化名)就是这样一位台湾老板。马总的鞋厂位于佛山南海,用一般的眼光来看,鞋厂属于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没啥前途。但他的鞋厂不仅挺过了危机,而且赢得了不错的商机。 秘诀何在?马总告诉记者,在改革开放之初他就来到大陆做生意,最为辉煌的时候是2002年,那一年,他的鞋厂有2万多名工人。但就在当年,他发现虽然企业的规模大了,原材料、人工等成本也在快速上升,企业经济效益并没有提高。长期的商业经验告诉他,再这样下去是不行的。 于是他下决心转型升级,逐步压缩企业规模,剔除哪些代工低利润的产品,多生产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由于我转型早转得快,2008年的危机对我的影响并不大。” “很多大的鞋厂都倒闭或者转移了!”马总透露,当年和他一起来大陆做鞋厂的台湾朋友大部分都关厂回家了! 说起自己的经历,马总还是感觉很欣慰。“别看我们现在只有2000多名工人,但我们生产的大部分都是高端鞋产品!可以说,每双鞋我们都是当艺术品来做的。” “产业无所谓低端高端,没有朝阳夕阳,关键看你占据的是产业链的哪一端。做鞋的通过转型升级同样可以做得很高端。”马总认为,这几年一些中型企业面临的压力比较大。 张全收的另外一个老朋友许老板在深圳有一大型工业园,里面的企业五花八门。对于转型升级他也有着深刻的体会。“现在已经不是你要不要转的问题,而是你还能不能活的问题。” “我估计今年6月份左右,还会倒闭一批中小企业。”许老板分析,因为国际订单减少,再加上各种原材料价格和人力资源成本的大幅提高,一些已经丧失转型机遇的中小企业很难撑得住。 广东企业依然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迫切需要在“危”中继续寻找持续发展的转“机”。 在珠三角转型升级的步伐中,张全收也在伺机而动。“我准备以郑州为中心,把我们的总部基地搬过去,从而实现覆盖全国各地的目标,把原来的深圳总部基地改为办事处。” 在张全收看来,中原地区是中国的枢纽,他已经开始谋划如何占领这个市场,把员工在中部培训好,再覆盖到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等全国各地。 (责任编辑:admin) |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三农专题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传媒广告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三农专题网 snhnzt.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6 15311203816 010-56212739 15311203807 010-53387132
监督电话:1326973820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